1556年1月23日夜,中國陜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fā)生的一次巨大地震。是中國人口稠密地區(qū)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地震之一,估計震級為8級。據(jù)史書記載,以陜西渭南、華縣、華陰和山西永濟四縣的震災最重 ,故稱為華縣地震。
發(fā)震時刻
1556年1月23日24時左右(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時)
地震位置及簡介
震中位置:中國陜西省華縣地區(qū)(北緯34.5度,東經(jīng)109.7度)
震級:8.0-8.25級
死亡人數(shù):83萬人(有姓名記載),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地震
地震范圍
101個縣遭受了地震的破壞,分布于陜、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圍為5省227個縣。震中區(qū)為西安市以東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guān)、朝邑至山西省永濟縣等,約2700平方公里。 陜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壞。余震月動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載,五年漸輕方止。
歷史記載
《中國地震目錄》歸納史書記載對此震的描述是:“秦晉之交,地忽大震,聲如萬雷,川原坼裂,郊墟遷移,道路改觀,樹木倒置,阡陌更反。五岳動搖,寰宇震殆遍。陵谷變遷,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涌者成泉,裂者成澗,地裂縱橫如畫,裂之大者水火并出。井泉涸廢,新泉涌流,噴高丈余。山移河徙四五里,涌沙、陷沒亙數(shù)千里。華山諸峪水北 潴沃野,渭河漲壅數(shù)日。華縣、渭南、華陰及朝邑、蒲州等處尤甚。郡城邑鎮(zhèn)皆陷沒,塔崩、橋毀、碑折斷,城垣、廟宇、官衙、民廬傾頹摧圮,一望丘墟,人煙幾絕兩千里;四處起火,數(shù)日火煙未滅;民天寒露處,搶掠大起。軍民因壓、溺、饑、疫、焚而死者不可勝計,其奏報有名83萬有奇,不知名者復不可數(shù)。”
地震記
曾親身經(jīng)歷過華縣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記》中寫道:“受禍人數(shù),潼、蒲之死者什七,同、華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臨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縣。則以地之所剝剔近遠分深淺矣”。據(jù)史料記載,死亡人口上萬的縣,西起徑陽,東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的縣,西起平?jīng)觯敝翍c陽,東至絳縣。震時正值隆冬,災民凍死、餓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災害造成的死者無數(shù)可計。地表出現(xiàn)大規(guī)模形變,如山崩、滑坡、地裂縫、地陷、地隆、噴水、冒砂等。歷史文獻記載地震裂縫“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于穴而復出者。有附于水穴之下,地復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qū)位于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松散沉積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黃土窯洞極易倒塌;且地震發(fā)生在午夜時分,人們沒有絲毫準備有關(guān);加之地震前兩年關(guān)中地區(qū)大旱,歲荒糧歉,地震后完全喪失了抗御災害的能力。
明史
《明史》對這次地震記載為: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陜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 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 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shù)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岳、 終南山鳴,河清數(shù)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
縣志
(明)李可久《華州志》也記載了地震時地裂縫的概況以及人員傷亡情況。順治《渭南縣志》記載:“嘉靖乙卯季冬十二日子夜大震,聲如轟雷,勢如簸蕩,一時公私廬舍城垣盡圮。死者數(shù)萬人。地裂數(shù)十處,水涌……”
(明)張瀚《松窗夢語》記載:“嘉靖乙卯冬地震渭南、華州等處,余自出陜,經(jīng)渭南縣,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許”。 萬歷《華陽縣志》卷七記載,“民驚潰走,垣屋盡傾,知縣陳希元等罹變,人畜壓死不可勝計,地裂水涌,人多墜于穴,自乙卯至己末震漸方止,自古災傷無此慘也”。
米登岳《華陽縣續(xù)志》記載,“地裂數(shù)丈,水涌數(shù)尺,殿宇為之傾倒,隆慶六年三月曾重修”。
(明)趙時春《趙浚谷文集》卷八曾記載,“山多崩斷,潼關(guān)道壅,河逆流,清三日,水從坼竇涌沙,沒麥敗田,圮屋覆灶”。
萬歷《白水縣志》記載:“且走山裂石,涌水泛河,變異之大,’古今所未有也”。
(明)宗臣《宗子相文集》記載:“地顫山愁千萬里,奇峰片片下沉水,黃河直上峰頭座,忽散人家室屋里。往往屋上游赤鯉,千門萬戶半作鬼,廣廈高宮盡成土,白日不聞父老哭”。
萬歷《同官縣志》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大饑,十二月十二日夜地震有聲,同漆二河水漲,壞公私廬舍以百計”。
嘉靖《耀州志》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關(guān)中地大震,河水漲,井泉水溢。人死者耀州三干余人,同官二千五百余人,富平三萬余人;三處壞公私廬舍以數(shù)萬計。始將軍山比寶鑒山高,是后二山等高,他處陵谷變遷,人死者益多”。
人員傷亡
這次地震人員傷亡如此慘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壞而造成的。其中,黃土滑坡和黃土崩塌造成的震害特別突出, 滑坡曾堵塞黃河,造成堰塞湖湖水上漲而使河水逆流。當?shù)鼐用穸嘧≡邳S土塬的窯洞內(nèi),因黃土崩塌造成巨大傷亡。地裂縫、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壞,使災情進一步擴大。這個地區(qū)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又發(fā)生在午夜,人們難有防備,大多壓死在家中;震后水災、火災、疾病等次生災害嚴重,加上當時陜西經(jīng)常干旱,人民饑餓,沒自救和恢復能力。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致災原因。
震災損失極其嚴重。民房、官署、廟宇、書院蕩為廢墟;較堅固的高大建筑物城樓、寶塔、宮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華陰縣城西駐馬橋斷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shù)丈,水涌數(shù)尺。大荔縣南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后干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guān)和蒲州河堤盡數(shù)崩塌。華縣鳳谷山石泉廢為干泉。根據(jù)各縣州府志記載,地震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光報上名字的就有約83萬人。據(jù)史料記載,死亡人口上萬的縣,西起徑陽,東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的縣,西起平?jīng)觯敝翍c陽,東至絳縣。震時正值隆冬,災民凍死、餓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災害造成的死者無數(shù)可計。地表出現(xiàn)大規(guī)模形變,如山崩、滑坡、地裂縫、地陷、地隆、噴水、冒砂等。歷史文獻記載“起者臥者皆失措,而垣屋無聲皆倒塌矣,忽又見西南天裂,閃閃有光,忽又合之,而地皆在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入水穴而復出者,有墜于水穴之下地復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面下盡(改)故跡。后計壓傷者數(shù)萬人”。
地表形變
在上述極震區(qū)內(nèi),地表大規(guī)模形變,山崩、滑坡、裂縫、地陷、地隆等現(xiàn)象隨處可見。華縣“原阜旋移,地高不盡改故跡”,地裂縫“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于穴而復出者。有墜于水穴之下,地復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渭南縣城內(nèi)“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許”,“自縣治至西城陷丈余”的故址,至今仍清晰可辨。縣城東甫的五指山陷入平地,毀削無存。距縣城東南9公里的張岑滑坡,長、寬、高各1公里以上,滑坡體所過之處“原移路凸”。縣東張家?guī)X滑坡體南北長2100米,東西寬1000米,體積約1000多萬立方米。郭家溝滑坡體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550米,體相約300多萬立方米。華陰縣城西駐馬橋石橋摧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shù)丈,水涌數(shù)尺。大荔縣甫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是面積可觀的湖沼,“經(jīng)地震平蕪”,湖水干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guān)和蒲州河堤,“下釘柏樁,上壘條石,中貫鐵錠”,十分堅固,,地震后“提岸盡崩”。永濟至臨潼之間出現(xiàn)近東西向長100多公里的地震斷裂帶,斷裂帶以北大面積下降,以南大面積上升,斷裂的垂直斷距超過5米,其華縣地盤下降5-10米,赤水鎮(zhèn)下降4米,渭南下降2.5-4米,華陰下降2-3米。
地震啟示
有關(guān)專家認為,這次地震損失慘重的原因,除了地震發(fā)生在深夜、震區(qū)人口稠密等因素外,還有當時的抗震救災體系不健全,民眾防災減災意識薄弱,應當引以為戒。
頻發(fā)地帶
陜西省是地震活躍的地區(qū)之一,自有史料記載以來,共發(fā)生有感地震400余次,破壞性地震60余次。目前陜西已建立了由國家基準臺、省級區(qū)域臺網(wǎng)、地方臺、流動監(jiān)測等構(gòu)成的地震前兆觀測系統(tǒng),地震速報水平、預報水平不斷提高,西安地區(qū)可以監(jiān)測到1級以上地震,全省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可監(jiān)測2級以上地震,并組建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傷亡解釋
這次地震之后又引起了饑荒和瘟疫,造成了空前巨大的人員傷亡。地震當時即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光報上名字的就有約83萬人。震時正值隆冬,災民凍死、餓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災害造成的死者無數(shù)可計。是世界上死亡人員最多的一次大地震。據(jù)有關(guān)專家分析,造成此次地震災害還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致災因素:
1.震中區(qū)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能較差;
2.地震發(fā)生在午夜時分,地震前又沒有明顯的地震前兆,人們沒有絲毫的精神準備;
3.水災、火災、疾病等次生災害嚴重;
4.社會治安混亂,謠言四起,災民惶惶不可終日;
5.當時的陜西經(jīng)常干旱,發(fā)荒糧歉,人民饑餓,無居,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加上人們有聽天由命的思想,缺少防震救災知識以及突發(fā)性地震事的應變能力;
6.震中區(qū)位于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松散沉積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黃土窯洞極易倒塌。
地震類型
發(fā)生在陜西省華縣地震屬于典型的板塊內(nèi)部大地震,其重復期很長。渭河流域從地質(zhì)構(gòu)造上看,南面是秦嶺北麓大斷裂,北面是鳳翔-澄城大斷裂,中間是近東西走向的渭河斷陷盆地。此處地殼的垂直升降運動很強烈,有發(fā)生大地震的地質(zhì)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