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汶川縣境內的電視播出字幕信息:“溫馨提示:青川縣正在發(fā)生輕微地震,,汶川無震感”,。此次電視播出的,,是由汶川縣防震減災局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合作實現(xiàn)的,全國首次電視實時播報地震預警,。預警為汶川居民搶出了約40秒的避險時間,。
在短短4年內建立了地震預警系統(tǒng),更將預警系統(tǒng)與廣電系統(tǒng)對接,,直接面向公眾,。中國的地震預警系統(tǒng)從此不再是空白,這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中國的地震應急體制一度將重心放在預報上,然而歷史經(jīng)驗證明,,在人類現(xiàn)有科技水平下,,震前預報困難重重。汶川地震之后,,地震預警轉而受到重視,,當?shù)卣鸢l(fā)生后,通過電波訊號,,搶在震波到來前發(fā)出警報,,可為人們贏得數(shù)十秒的逃生時間,別小看這幾十秒,,專家曾估算,,汶川地震如果能提前幾十秒預警,傷亡人數(shù)或可大量減少,。
公眾的期盼顯然是,,這樣的地震預警何時能推廣到全國?
從目前的現(xiàn)實看,,實現(xiàn)這個目標,,還需要克服諸多困難。
首先,,一套先進的地震預警系統(tǒng),,需要高密度的地震監(jiān)測臺網(wǎng)和軟硬件體系作為支撐。但中國的地震臺網(wǎng)覆蓋密度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統(tǒng)計顯示,,以強震臺覆蓋密度為例,日本為1323臺/萬平方公里,,美國為53臺/萬平方公里,,中國只有0.3臺/萬平方公里。汶川地震后,,地震臺網(wǎng)建設雖然有所加速,,但數(shù)量仍然遠未足夠,。
其二,如何減少地震預警誤報,,也是一大挑戰(zhàn),。地震發(fā)生后,近震中的監(jiān)測臺站要想在極短時間內確定地震參數(shù),,并實時預測尚未到達的破壞性地震波的強弱,,并非易事。即便在地震預警技術最先進的日本,,也面臨這一問題,,據(jù)報道,2004年,,日本在半年內一共發(fā)布245條警報,,其中有10%被確定為“假情報”。
其三,,發(fā)出預警信息只是第一步,,在接下來幾十秒甚至更短時間內,民眾如何對待和運用預警信息,,能否作出冷靜而有序的緊急防范行為,,至為關鍵。而這,,正是目前國人災難應急能力的短項,,若此問題不改觀,預警反而帶來混亂,,從而使預警效果打了折扣,。
關于地震預警,許多人對日本等先進國家甚為推崇,,而不知道的是,,這些國家之所以做得好,不僅在于其技術本身的先進,,而且在于這種預警有著良好的“社會土壤”,,包括國家對防災減災的重視與投入、值得信賴的建筑抗震能力,、成熟的國民應急素質等,。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部門一家的事,它是個龐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國家在財政投入上大力扶持,,重視國土防災體系的建設,也需要打破部門分割,建立跨部門的合作機制,,同時更需要從教育抓起,,在社會普及防震減災教育,提高民眾自我救助與防護能力,。如此,地震預警方能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