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極其復雜的一種自然現象,,即使在科學技術十分發(fā)達的今天,,也很難做到準確預測和預報,,在科技不發(fā)達的古代則更加困難,。翻檢史籍,,有很多專門記載地震現象的五行,、祥異等門類,,保存了古人對地震前兆的認識及對地震預兆認識的若干總結,,其中也不乏科學的成分,。
征兆之一:天象變化
古人往往將天象變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現象最多,,且多在兩漢時期,愈至近世愈少,。如《漢書》卷10《成帝紀第十》,、卷27《五行志》,均記錄了建始三年(前30年)日食之后的地震,,說"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夜,,地震未央宮殿中",。為此,成帝詔令公卿等各思其執(zhí)政過失,,并令二千石及內郡國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諫言舉過。在卷75《翼奉傳》中,,翼奉還引《小雅·十月之交篇》強調日食后必會發(fā)生地震,,說"知日蝕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猶巢居知風,,穴處知雨",,并認為"天變見于星氣日食,地變見于奇物震動",。在《后漢書》卷5《孝安帝紀》中也載有東漢永初五年(111年)春正月丙戌,,"郡國十地震"的前兆是:庚辰朔,日有食之,。同書卷62《荀淑傳》也說梁太后執(zhí)政后,,有日食地震之變,遂詔公卿舉賢良方正對策,。直到明代,,日食后伴隨地震的記載雖然相對減少了,但也仍見零星記載,,如《明史》卷180《李森列傳》有"明年夏,,日食,瓊山縣地震",。
當然,,直接視星相變化為地震前兆的記載也不少。如《晉書》卷118《姚興載記》第十八下記載:義熙年間,,"客星入東井,,所在地震,前后一百五十六",。于是,,公卿抗表請罪,,但被姚興否定。姚興認為"災譴之來,,咎在元首,;近代或歸罪三公,甚無謂也",。在歷代五行志中,,記錄了個別星象變化與地震的聯(lián)系,如《宋史》卷49《天文志》記載:"彗,、孛犯之,,地震。"《虞鄉(xiāng)縣志》卷十《舊聞考》載,,清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十五日夜,,隕星如雨,繼而地震,,而且連震不斷,,"十月初七日,地震,,十一月初七日,,又震"。
關于星變與地震之間的關系,,《明史》卷236《金士衡傳》也有記載,盡管所載是在譏諷萬歷年間的政治昏暗,,但是,對甘肅地震前四處災異頻發(fā)的情況作了詳細綜合記載,,既反映了時人對異常災異現象的認識程度,,也保存了災異發(fā)生呈連鎖反應的珍貴資料。金士衡疏曰:"往者湖廣冰雹,,順天晝晦,,豐潤地陷,四川星變,,遼東天鼓震,,山東、山西則牛妖,,人妖,,今甘肅天鳴地裂,山崩川竭矣,。"并直言神宗"明知亂征,,而泄泄從事,,是以天下戲也",。從清人王弘祚對星變與地震關系的論述,,也可窺見為什么時人把星變與地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原因。人們認為星變與地震與官場治政是密接相連的,,認為治理有序,,政治清明,就可以預防或消弭地震,。于是,,當康熙四年(1665年)清廷因"星變地震,求直言"時,,王弘祚旋即疏言:"異星見,,天失其常。地震,,地失其常,。挽回天地之變,首在率循人事之常,。"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師大地震,魏象樞與副都御史施維翰也上疏陳述一個同樣的道理,。言:"地道,臣也,。臣失職,,地為之不寧,請罪臣以回天變,。"
征兆之二:地發(fā)雷聲
地發(fā)雷聲,,也是古代先民最為關注的震前預兆?!端螘肪?4《五行志五》記載,,南朝劉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七月己酉,東北有聲如雷,,地震,。又,泰豫元年(472年)閏七月甲申,,東北有聲如雷,,地震?!段簳肪?12上《靈徵志上》,,高祖延興四年(474年)五月,雁門崎城有聲如雷,,自上西引十余聲,,聲止地震。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前的"地發(fā)雷聲"現象,,在《舊唐書》卷37《五行》中記載十分明確,,"先是,秦州百姓聞州西北地下殷殷有聲,,俄而地震,。"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右都督麻貴鎮(zhèn)遼東,,恰巧征戰(zhàn)蒙古炒花時,,"其地忽天鳴地震",炒花退去,。河北《三河縣志》保留有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時京師大地震前的一些征兆,,如:"有聲自西北起,殷殷如雷,,其聲漸近",,"忽然地底如鳴大炮,繼之以千百石炮,,......儼數十萬軍馬飄沓而至",。當然,關于地震發(fā)生的瞬時殷殷有聲,、有聲如雷的記載在歷代史籍相關門類中皆屢見不鮮,。
同樣,古人認為,,地發(fā)雷聲,,隨之而發(fā)生地震,也與治政過失有關,,地震僅僅是一種懲戒方式,。明萬歷三年(1575年),御史傅應禎諫言,,就是以地發(fā)雷聲為說辭,,言:"邇者雷震端門獸吻,京師及四方地震疊告,,曾未聞發(fā)詔修省,,豈真以天變不足畏耶?"
征兆之三:動物異常反應
史籍中也記錄了地震前或地震瞬間動物的異常反應,,如北魏太和三年(479年)三月戊辰,,平州地震,有聲如雷,,野雉皆雊,?!稌x書》卷29《五行志下》有:晉穆帝永和十年正月丁卯,地震,,聲如雷,,雞雉皆鳴呴。此事在《宋書》卷34《五行志五》中也同錄,。《大唐開元占經》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獻資料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震前老鼠反應異常的記載,,如: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鳴,地方屠裂,。明清時期,,對地震前動物異常的記載也不少,比如,,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夜,,河南鄭縣地震前,"分聞風雨聲自西北來,,鳥獸皆鳴,,已而,地震轟如雷,。"清嘉慶年間山西平陸強震后,,人們回憶動物異常現象,,也認為"牛馬仰首,,雞犬聲亂,即震驗也",。
征兆之四:天氣異常
古籍中將異常天氣,,如太白晝見、冰雹赤雪,、云霠蔽天,、淫雨水旱、季節(jié)反常,、風霾等的發(fā)生與隨之發(fā)生的地震聯(lián)系在一起的記載也較多,。有關太白晝見的記載,《宋史》卷33《孝宗一》有:隆興二年(1164年)春甲寅,,白氣亙天,。是月,福建諸州地震,?!督鹗贰肪?3《五行》,,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三月,御史中丞董師中奏:"乃者太白晝見,,京師地震,,北方有赤氣,遲明始散",。并認為這些自然現象均是"天之示象,,冀有以警悟圣主也。"《宋史》卷359《李綱傳下》,,也綜合記載了幾年間的災異現象,,包括:太白晝見,地震水溢,,或久陰不雨,,或久雨不霽,或當暑而寒,,乃正月之朔,,日有食之。關于雪雹與地震的記載有:《宋史》卷62《五行一下》,,慶歷六年(1046年)五月,,雷雹地震。同書卷295載孫甫給宋仁宗呈十二事,,其中"河北降赤雪,,河東地震五六年不止","忻州趙分,,地震六年,。每震,則有聲如雷,,前代地震,,未有如此之久者"。孫甫認為這些自然現象都是"政事弛,,賞罰差,,百官廢職,所以召亂也",,而要"應天之實",,必須"救陰盛之變,莫若外謹戎備,,內制后宮",。這種減災的認識,至明代時已有所變化,,一些官吏已經不再把政治得失與自然異?,F象聯(lián)系起來了,。《明史》卷258《湯開遠列傳》載,,湯開遠為河南府推官時,,給崇禎帝的上疏就陳述的是盛夏雪雹后地震以及天氣干燥所引發(fā)草場自燃的事情,認為對此不能怪罪官吏失職,,說"今歲盛夏雪雹,,地震京圻,草場不熱自焚",,即草場燃燒是因地震天熱,、氣候干燥,并非官吏管理不善而致,。云霠蔽天也是史籍中記載的地震前兆之一,?!端问贰肪?7《五行志》載,,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七月壬申夜,云霠蔽天,,地震良久,。《明史》卷24《莊烈帝二》有風霾連地震的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正月庚寅朔,,大風霾,鳳陽地震,。同樣在《甘肅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異附》也記有: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三月初八日,,甘肅永昌震前,"大風霾拔木,,越二日地震",。史籍中還留下了風霾霪雨與地震相連的記載,如《明史》卷215《周弘祖?zhèn)鳌份d,,隆慶初年鄧洪震以地震言事,,其疏中有:"入夏以來,淫雨彌月,。又京師去冬地震,,今春風霾大作,白日無光,。近大同又報雨雹傷物,,地震有聲。"當然,,人們經常會把幾年間連續(xù)發(fā)生的自然異?,F象聯(lián)系起來對比朝廷吏治,,如《明史》卷246《滿朝薦傳》有:"比者,風霾曀晦,,星月晝見,,太白經天,四月雹,,六月冰,,山東地震,畿內霪潦,,天地之變極矣,。"
霪雨水旱接連不斷而發(fā)生地震的記載也不少?!端问贰肪?02《吉禮五·祈禜》載,,紹興四年,四川自七月以來霪雨地震,。同書卷336有,,熙寧初,呂公著知開封府,,"時夏秋霪雨,,京師地震"。同書卷310載,,神宗時,,李迪知瀛洲,遇"大雨地震,,官舍民廬推陷",。同書卷228載,治平中,,蒲宗孟因"水災地震"上疏言事,。又,《明史》卷258《黃紹杰傳》,,崇禎五年八月,,淫雨損山陵,昌平地動,。
古人關于地震征兆的總結
史籍中還保留有一些經歷過地震的人關于地震征兆的一些描述,,主要包括對陰雨、大霽,、雷聲,、動物反應等的記述。山西《虞鄉(xiāng)縣志》卷十《舊聞考》中,,李元瀛的《地震記》,,就記錄了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九月二十日山西平陸強震全過程,。地震前,自八月初六,,"陰雨連綿四旬,,盆傾檐注,過重陽微晴,,十三日大霽",。對此異常天氣,"鄉(xiāng)老有識者謂,,霪雨后天大熱,,宜防地震"。"二十日早,,微雨隨晴,,及午歊蒸殊甚。傍晚,,天西南大赤,。初昏,半天,,有紅氣如繩下注",。"二鼓后,,......忽然屋舍傾塌,,繼有聲逾迅雷"。而"自初震及次日晚,,如雷之聲未絕",。地震中動物的反應是:"震時,雞斂翅貼地,,犬縮尾吠聲",。"二十四日晚,云如蒼狗,,甚雨滂沱,,天上地下,震聲接連,,即地水盈尺",。"日數次震,牛馬仰首,,雞犬聲亂,,即震驗也"。"初震時,,有大樹仆地旋起者,,有井水溢出者",。
除上述外,歷史上地震多發(fā)地的有關方志中,,也保存有地震征兆的記載或總結,,如《皇朝經世文四編》卷10《學術地學》載有龔華民所歸納的"地震之兆""六端",這六端又被寧夏《隆德縣志》卷4《拾遺·震災》所轉引:1,、井水本湛靜無波,,倏忽渾如墨汁,泥渣上浮,,勢必地震,。2、池沼之水,,風吹成縠,,荇藻交縈,無端泡沫上騰,,若沸煎茶,,勢必地震。3,、海面遇風,,波浪高涌,奔騰A渹,,荇藻交縈,,無端而泡沫上騰,有若煎茶之沸,,是為地震之兆......若風日晴和,,臺颶不作,海水忽然澆起,,洶涌異常,,勢必地震。4,、夜半晦黑,,天忽開朗,光明照耀,,無異日中,,勢必地震。5,、天晴日暖,,碧空清凈,忽見黑云如縷,蜿如長蛇,,橫亙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6,、時值盛夏,酷熱蒸騰,,揮汗如雨,,驀覺清涼,如受冰雪,,冷氣襲人,,肌為之栗,勢必地震,??h志作者還十分明確地說:"居民如遇此六兆,急宜趨避,,以防不測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