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社會的未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對學生進行地震知識教育和防震應急能力培養(yǎng)是全社會的責任。忽視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將會造成慘重的損失。1998年元月5日,陜西省涇陽縣境內發(fā)生4.8級強有感地震,這次地震雖無房屋倒塌和室內財產損失,但由于恐慌造成混亂,被擠傷、踏傷達177人,其中住院治療的重傷11人。在這些受傷人員中,幾乎全是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地震發(fā)生后,強有感區(qū)數(shù)百所中、小學校20多萬學生全部停課,停課時間達7日之久,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后果。如果說震前師生掌握了地震基本知識和防震減災應急避險措施,悲劇可能就不會發(fā)生。
1994年9月16日發(fā)生在我國臺灣海峽的7.3級地震,震撼了港臺及大陸的粵、閩、浙等東南沿海的廣大地區(qū)。特別是閩南、粵東地區(qū)震感強烈。這次地震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是,大陸地區(qū)地震傷亡者中絕大多數(shù)是中小學生,中小學校成為本次地震的重災區(qū)。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傷亡學生中,沒有因房屋倒塌而直接造成傷亡的,幾乎全是由于學生臨震驚慌,涌出教室,在奔逃中互相擠壓踩踏而造成的悲劇。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離震中最近,震害最強的福建省東山縣實驗小學,震時在該校老師的組織帶領下,全校學生情緒穩(wěn)定,順序撤離,有效地躲開了磚飛瓦落,人擁擠踏的險景,無一個死亡。由此可以看出,在學校中普及地震防災常識,對廣大師生進行防震減災知識教育是減輕地震及其次生災害造成損失的不可忽視的工作內容。
地震發(fā)生有其突發(fā)性,地震發(fā)生時,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驚慌失措,特別是學校領導和教師。在震前,應作好預案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時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指揮學生抱頭閉眼、躲避躲在各自的課桌下,教學樓內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絕不可讓學生亂跑或跳樓。在操場或室外的學生,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教師應沉著地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
雖然目前地震不可避免,但如果掌握一定的防震減災知識,則會減少更多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