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蘆山地震發(fā)生后,,人們在抗震救災的同時往往會發(fā)出如下科學疑問:蘆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嗎,?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了嗎?地震可以預報嗎,?,。
誰能預測地震
雅安地震發(fā)生后,,民間地震預測者引人關注,。
4月14日凌晨,,名為"預報中心"的微博發(fā)布了云南地震預報信息,稱預計在云南東北昭通(余震)、大理西南部和騰沖交界區(qū)域,,72小時內將發(fā)生5級淺源地震,。
4月17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與漾濞彝族自治縣交界發(fā)生5.0級的淺源地震,,與預測地點相隔近200公里,該微博因此被稱為"預言帝",。
由此,,也有人質疑,此次地震,,國家地震局為何沒有在預測上有所作為,?
"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能作出準確的臨震預報,,這是全人類面臨的科學難題",,中國地震臺地震預報研究所研究員陳會忠表示。
在他看來,,大部分民間地震預測者并不是利用非??茖W的方法進行推測,且推測的范圍較大,,對時間,、地點、震級的說法均不確切,,有的說"三五天內",,有的說"20天內",地點可能涵蓋四川,、云南,、陜西等一大片地區(qū)。全世界4級以下的地震每年發(fā)生500多萬次,,6級以上地震600多次,。有的預測者發(fā)布多條預測信息,大多不準,,"拿出來說的,,只有準的那一次"。
陳會忠認為,,如此預測相當于一種"術",,就像古代的煉金術一樣,雖然作為研究也能發(fā)展下去直至發(fā)展成為化學,,但目前并不是科學,,而是近乎"玄學"。地震預測科學目前沒有重大突破,有人就轉而相信"術士",,"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他說,天氣預報通過衛(wèi)星,、雷達跟蹤云團,,描述天氣的變化過程。如果人們也能像對待云團那樣,,時時刻刻跟蹤地面以下地震孕育的過程,,就能把臨震預報做到像天氣預報那樣準確。現(xiàn)在學界利用地震噪聲或超低頻電磁波跟蹤地震,,但這不僅意味著要布設相當密度的地震臺,,還涉及海量的工程計算,最終得到的圖,,很可能是10天之前的,,還只是一小片地區(qū)的數(shù)據(jù)。
"這就像是拍CT了解病情,,拍到了瞬間狀態(tài)",,陳會忠表示,但人出于健康考慮等原因,,不可能每分鐘都拍片子,。這些年來專家大部分通過經(jīng)驗預報地震,然后進行會商,,最好的時候能"說對"30%,,最差的時候甚至是零。
地震預報現(xiàn)狀是否和經(jīng)費有關,?陳會忠說,,有經(jīng)費的支持,路會走得快一點,,卻并不意味著科學上會有突破,,但如果沒有經(jīng)費支持,情況會更糟糕,。
2011年兩會期間,,著名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陳運泰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有一點是現(xiàn)在就可以預測的:就是如果不做地震預測研究,,那就永遠預測不了地震。"
對于目前民間的預測,,陳會忠認為,,有些人如果對自己的預測有信心,完全可以通過正規(guī)程序,將信息報上來,,中國地震局是接納的,,然后納入會商,報告給政府,,由政府確定是否發(fā)布,。
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研究員孫士鋐也告訴本報記者,民間地震預測的一些方法和觀察手段,,專業(yè)部門可以參考,,有的可以吸納。"說實在的,,目前從事地震研究的人,大部分也是1966年以后從各行各業(yè)轉過來的,,應該鼓勵社會上進行這方面的探索,。但如果違背了法律法規(guī)上的發(fā)布規(guī)定,那又是另一回事,。"
汶川之余震,?
蘆山地震自然讓人想到2008年同樣發(fā)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在地圖上看,,蘆山與汶川之間的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在地質學上,兩地都屬于龍門山斷裂帶,,這是夾在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之間的一個地震多發(fā)帶,,長約500公里,汶川地處斷裂帶中段,,而蘆山位于斷裂帶南段,。
那蘆山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目前這個問題還有爭議,,記者采訪的國際專家大多傾向于認為這是余震,。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杰西卡·特納說:"盡管時間已過去多年,但我們認為,,此次發(fā)生在同一區(qū)域的地震仍是當年汶川大地震的余震,。這是我們目前的判斷。"
而中國地震局一些專家曾表示,,蘆山地震與汶川地震是獨立的兩次地震,,蘆山地震不屬于汶川地震的余震。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陳勝早對此表示,,上述兩種觀點沒有絕對的對錯,,通常從構造類型、震源機制、曲線分析等途徑來判斷主震和余震的關系,,但科學界存在不同的判斷標準,,如果各自依據(jù)的標準不同,結論也就不同,。
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副教授彭志剛則介紹說,,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余震發(fā)生在主震破裂帶周圍,,其頻率根據(jù)"大森公式"隨時間衰減,,如果余震頻率衰減到主震發(fā)生之前的水平,那么可以認為余震序列已經(jīng)結束了,。對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由于震前地震活動水平很低,有研究者推斷其余震可能會長達上百年,。
地震活躍期,?
蘆山地震除讓人想到汶川地震外,還有近年來國際上多次發(fā)生的大地震:2004年印尼9.0級地震,、2010年智利8.8級地震,、2011年日本9.0級地震......這些是否表明地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專家伊麗莎白·科克倫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平均每年都會有一次8級以上地震,,近20次7級以上地震,超過120次6級以上地震,。因此,,近年來多次大地震并不表明地震正在增加。
彭志剛介紹說,,地震學界對于"地震活躍期"尚有爭論,,還未達成共識。有一種觀點認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后,,全球發(fā)生8級以上大地震的頻率比以前要高,說明地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期,。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種變化可能是隨機現(xiàn)象。
在記者采訪的專家學者中,,大多數(shù)對"地震活躍期"的說法持謹慎態(tài)度,。美國航天局地球物理學家湯姆·帕森斯就推薦了一篇發(fā)表在《美國地震學會通報》上的論文,其中專門探討上述大地震之間是否有關系,,最后的結論是大地震發(fā)生的時間點接近于隨機分布,。這篇文章頗能代表科學界的主流意見,。
那為什么許多人有"地震活躍期"的感覺呢?這有幾方面原因,,第一是過去對地震了解不多,,現(xiàn)在隨著監(jiān)測水平提高,大大小小的地震都可知曉,;第二是現(xiàn)代社會傳媒日益發(fā)達,,地震信息被迅速傳播,相關討論也更多,,其中不免有夸大之辭在流傳,;第三,全球地震帶人口越來越密集也是不爭的事實,,地震的破壞性也因而變大,,更加引人關注。這些因素合力導致一些人形成了我們正生活在"大地震時代"的印象,。
預報可能性,?
且不管"地震活躍期"是否存在,一些大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財產(chǎn)損失有目共睹,,那么對于這些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是否可以預報呢?
現(xiàn)在科學界承認在地震預報上的能力有限,。就在2012年年底,,在曾受地震襲擊的意大利拉奎拉,當?shù)胤ㄔ阂蛱峁┑卣鹦畔⑹д`判定6名科學家有罪,。當今科學界的頂級社團和刊物--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英國《自然》雜志相繼發(fā)聲為這些科學家辯護,理由之一就是當前的科學還沒有辦法準確預報地震,。
那常說的地震預測又是怎么回事呢,?這里存在用詞的細微差別,雖然把一次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諸要素都準確地預先報出來還無法實現(xiàn),,但是根據(jù)地球板塊構造等特點,預測某地在某段較長的時間內發(fā)生地震的可能性還是可以嘗試的,。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就在自身任務描述中說得很清楚:承擔地震中期和長期預測任務,。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伊麗莎白·科克倫說:"目前我們還不能準確預報地震,甚至也許永遠無法做到,,但對于生活在地震多發(fā)帶的人們來說,,應做好地震防范準備,提前制訂好應急方案,。"